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

近年来,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建设步伐加快,住房消费有效启动,居民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是,随之也出现了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并远远超出了低收入困难家庭的购买能力、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住房保障相对滞后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已日益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是满足群众基本住房需求、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任务,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问题非常关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市县人民政府建立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保障性住房和保障对象档案,动态监测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人口、住房和经济状况变化情况。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等政策。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社会公众对政府行政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便、快捷、高效已经成为了衡量政府行政服务水平的新标准。传统的基于局域网的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业务管理需求。通过住房保障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可以在现有的信息化管理基础上,将部分业务办理环节延伸到互联网上,提供网上预约、网上预审、自助查询、资格申报、在线缴费、网上报修、监督举报等便民服务,保障对象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或自助服务终端进行相关业务办理和查询。

利用住房保障接管信息系统,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可以与其它政府管理部门特别是民政、社保及房屋交易产权管理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实现对住房保障对象家庭人口、住房和经济状况变化情况的动态监测,建立公众监督机制,落实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住房保障接管信息系统包括资源管理、业务管理、档案管理、综合查询、统计报表、数据分析、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

通过以上功能模块建设,可涵盖保障房源管理、保障对象管理、保障资格核准及年审、轮候摇号、实物配租、补贴发放以及相关的租金管理、维修管理、公示管理、监督管理等各类住房保障业务,实现住房保障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住房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主要面向的用户对象是保障对象以及社会公众(个人用户),系统运行在互联网上,支持PC端操作。主要功能包括信息门户、资格申报、自助查询、在线缴费、网上报修、监督举报以及个人中心。

住房保障信息系统总体架构:

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包括网络、服务器、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其中服务器、存储、安全等硬件设备优先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

网络方面,住房保障接管信息系统原则上依托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住房保障政务服务平台依托互联网,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2. 数据资源层

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服务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汇聚保障资源库、保障对象库、办件过程信息库、监管信息共享库等政务管理业务信息库,共享利用人口信息、地理空间信息、信用信息、房屋交易登记信息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共同构成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为政务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

3. 应用支撑层

应用支撑包括工作流引擎、权限管理、电子表单、大数据分析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也包括门户管理、用户管理及认证、支付平台和微信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

4. 业务应用层

业务应用包括住房保障接管信息系统和住房保障政务服务平台。住房保障接管信息系统主要用于满足各级住房保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办理以及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需求。住房保障政务服务平台主要面向保障对象和社会公众(个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公示、在线办事、自助查询等功能,方便办事群众,提升政府服务形象。

5. 用户及服务层

即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实体大厅、PC电脑、智能手机(移动终端)、自助服务终端等多种渠道访问。

在线客服乐语